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 热搜 🔥
1
1
2
123456
3
@新顶尖悦读
4
@景来律师
5
@历史微时刻
6
@福州大学
7
@调研纪要
8
九边
9
@中国警察网
10
鱿鱼游戏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首页
下载应用
提交文章
关于我们
🔥
热搜
🔥
1
1
2
123456
3
@新顶尖悦读
4
@景来律师
5
@历史微时刻
6
@福州大学
7
@调研纪要
8
九边
9
@中国警察网
10
鱿鱼游戏
分类
社会
娱乐
国际
人权
科技
经济
其它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——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
中美友好合作故事——十万名中国弃婴长大了
看个病要排队两年,癌症都被拖成晚期
中共中央批准:作出对高朋逮捕决定
不仅要看已抓谁,还须一直抓到没
生成图片,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2022年12月12日
2023年2月8日
查看原文
其他
播放破6亿,这部爆火的国产剧到底凭什么?
孔鲤
豆瓣电影
2022-12-12
本文作者:豆瓣
@孔鲤
丨
首发公号:书林斋丨
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
国产剧中最为经典的,非历史古装题材莫属。
《大明王朝1566》《雍正王朝》《康熙王朝》……
历朝往事,鸿篇巨制,常看常新。
就在最近,却有一部新剧,再度讲述经典。
这就让豆友
@孔鲤
来聊聊——
天下长河
导演: 张挺
编剧: 张挺
主演: 罗晋 / 尹昉 / 黄志忠 / 梁冠华 / 苏可
首播: 2022-11-11(中国大陆)
集数: 40
*下文较长,请耐心阅读*
豆瓣8.3,近期国产剧中评分最高的一部。
剧集讲的,是康熙年间怎么治理黄河水灾的故事。
让我们从剧中一个意外的细节说起。
“阿玛!阿玛!”
一场水灾,冲走了很多人,其中也包括这个在找着自己父亲靳辅的靳治豫。
在这场戏之前,靳治豫还当着众人
(河工)
前称呼他父亲为爹,但在这样的危急时刻,他丝毫没有犹豫地称呼了:阿玛。
这样的戏剧对比其实就短短几个字,但直接表明了靳家不是汉人,而是很早就跟着清兵的汉军旗人。所以靳治豫才会从小就称呼自己父亲为阿玛,只有在南方才会改称呼给别人看。
这隐约指向了《天下长河》最核心的主题——
办好一件事,最困难的不是办法本身,而是人,是怎么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人,然后把事情办成。
首先来聊一聊河道总督。
总督是正二品,它在明代是专事专设,到清初才固定下来。一开始地方在山东济宁,后来去了江苏淮安,总之是运河流经的地方。
河道总督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漕运的稳定。
漕运,包括南方的粮食、盐等,北京是不生产这些东西的,但北京时时刻刻都需要这些,所以
漕运是帝国的命脉
,所以南方的经济对帝国来说很重要。
但自从黄河从淮河口入海
(这个黄河流向和今天不一样,历史上有过很多次改道)
,这里经常会泛滥决口,黄河、淮河都侵入到运河通道,阻塞漕运,从顺治到康熙初年,几乎年年决口。在这种情况下,河务就很重要了。
起初清朝的河务是学的明朝,由工部负责,级别很低。
一个工部的下级官员被临时派到地方治理,首先他不可能长时间待在这,所以必须速战速决;其次他隶属于工部,是不可能调动得了工部级别的资源的;最后他在当地也会四处掣肘,放眼望去谁都比他职位高。
于是在这种情况下,清朝设立了河道总督,一步步抬高了河务负责人的地位和权限,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统一部署。
理解了这个大背景,我们来看《天下长河》开篇的戏剧逻辑是怎么搭建的。
康熙十五年,黄河又一次告急,很快就会冲垮安徽的堤坝。
这个时候安徽巡抚靳辅站了出来,他动员了河工,亲自奔赴河岸,与大家一起防灾。
这些都没什么,但戏剧点出现在他强调要炸堤,把黄河水引去已经疏散了人群的桃源县。
历史上的桃源县,它就是今天的泗阳县,隶属江苏淮安府。
尽管人已经没了,但作为安徽巡抚的靳辅,实际上插手到了江苏的事情。
这是一条隐线。
而在剧中,靳辅很快就被问责了,他被问责的理由是贪污。但问题是,靳辅作为刚上任不久的安徽巡抚,是怎么插手河道衙门的工程的?
其实是他早就是被看重的河道总督人选,而且是被皇帝看重的。
但现在的河道总督王光裕是索额图的人,靳辅也才只是安徽巡抚。
黄志忠 饰 靳辅
从剧中能看出来,虽然一开始就给靳辅安了个贪腐的罪名,但其实大家没有那么关心他是否贪腐,
包括康熙在内。
第五集有一场大雨中明珠代表皇帝和靳辅的对答戏,那场戏里明珠一直在问你为什么要贪腐,而靳辅一直回答的是,我到安徽以来始终在留心河务。
靳辅自己也很清楚,他此刻拿出什么,才能保命,甚至把这个局做大。
为什么他敢?因为他是
汉军镶黄旗人
。
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,无论是满汉,镶黄旗都比下五旗的地位要高。很多我们熟悉的名臣,比如范承谟、佟国维、年羹尧,都是这一旗的。
换句话说,他是自己人,
康熙需要他来管河务。
河务不是说你有治水的能力就能让你来管的,得是自己放心的人。
整个康熙朝河道总督有11个,其中9个都是汉军旗的,剩下两个是纯汉人,没有一个满人。
出事的淮扬地界,在明朝这是南直隶,是明祖陵所在地,出了不知道多少进士世家;在明末这里还发生了扬州十日。换言之,此地是有天然的抵抗力量的,可偏偏这里又是漕运重地。
而负责河务的人如果是纯汉人,皇帝不放心;如果是纯满人,能力不足,再加上无法与当地的纯汉人沟通。
所以汉军旗就是最佳的人选,一方面他们是朝廷的人,另一方面他们能够在当地与纯汉人友善交谈。
所以看起来开头讲的是靳辅的贪污案,实际上大家的核心焦点是:皇帝对原来的河道总督王光裕不满了,谁来接任?
无论是从剧中还是从历史上我们都能看出来,靳辅在康熙十年就被皇帝从内阁外派去了安徽当巡抚,而这个过程中他一直留心河务,并且保证安徽没有出过事。
五年后的康熙十五年,他其实就是下一任河道总督的最佳人选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这个诉求清晰了,我们才能看到索额图、明珠的各种勾心斗角和人事运作。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,大多数剧里都会有。
有意思的是这部剧里还有另一条隐线。
对这个职位和这次事件表示观望态度的,不只是台面上的这些人,还包括
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
。
因为按照靳辅的治水办法,筑堤来冲刷清口淤沙,带来的结果必然是黄河之水下泄,导致淮河水出清口不畅。
再加上淮扬地区地势偏低,因此很容易就被淹没田地。
而淮扬地区有着数不尽的自明以来的世家,他们的田地要是被淹了,那还了得?
所以负责管理这些地方的两江总督、江苏巡抚也必然是其中的利益相关方。这也是靳辅这个方案,后来屡屡被反对的根本原因。
虽然暂时没有提及,但在后面他们是定会出场的——
两江总督阿席熙、漕运总督慕天颜、江苏
(江宁)
巡抚余国柱、汤斌。
此外,把靳辅押往北京的,是
江宁知府于振甲
。
于振甲的登场的那场戏说的是,江宁大老爷奉旨赈济灾民。
这暗示得很明显了,
黄河泛滥归泛滥,堤坝是你安徽巡抚炸毁的,但赈济灾民的事情还是我们江苏来干。
可偏偏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不出面,找一个江宁知府来负责赈济,来负责押运。
他们也在跟朝廷表态。沉默也是一种表态
:我要看你怎么做。
为什么他们敢这么直接叫板?
举个例子。汤斌,生于河南睢州
(今河南睢县)
,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,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,以后世代为官,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。
这就很明显了,看起来在河南,其实淮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有他们家在,淮扬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。
在历史上,靳辅被当成死囚押运的事情是不存在的,但慕天颜、汤斌这些人和靳辅的矛盾是有的,而且很大。
既然片尾出现了他们的名字,我相信也一定会着重描写那场大论辩。
虽然历史上靳辅没有被当成死囚押运,
但靳辅被快速被提拔是存在的。
靳辅作为汉八旗,不需要通过科举就能进入中枢,他很快就被外放去了安徽巡抚,五年后就被迅速提拔成为河道总督。
这个举措背后,必然是康熙对他的重视。
所以本剧开篇这个改编,实际上是起到了几个效果。
一是加重了靳辅的性格描写,一方面是老谋深算深刻领会,另一方面是依旧甘愿为了黄河治理挺身而出,而不是一个普普通通满嘴道德文章的庸臣。
事实上,就在一百年前,另一个由黄志忠饰演的历史人物
海瑞
(《大明王朝1566》)
,同样是治理吴淞江的应天巡抚,也是一个有大谋略的人。
一个举人能当应天巡抚,在晋升渠道非常狭窄的明朝,这一点非常罕见,海瑞从来不是后世以为的一个一根筋的人。
起到的第二个效果是通过这个事件,把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圈了进来。关键是下。
黄志忠 饰 海瑞,《大明王朝1566》
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,往往更多会着墨朝堂。
而对于二三品以下的官员就随意写写,
在演绎中他们不是为非作歹的打手就是爱民如子的清官,几乎沦为了背景板。
在很多人心中,仿佛明清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,就只有最上面几个人在那斗争,下面全员工具人。
把这个关系梳理一遍,才会发现这部剧和其它剧的不同。
虽然它在很多地方添加了喜剧色彩,表现得很戏谑,但在一些关键逻辑上,它是在试图表达真实的运行规则的。
最简单的,官员的日常是什么?
不是斗争,不是拍马屁,而是批文件、搞文书,因为治下事情实在太多了。
就拿康熙朝来说:平三藩、收复台湾、征讨葛尔丹,打仗,大家熟;鳌拜和遏必隆、索额图和明珠,朝堂斗争,大家熟。但具体日常办什么事,大家不熟。
这部剧选了这样一个切入点,这本身就是值得关注的。
因此也能理解为什么要加那些喜剧桥段,像电视剧《贞观之治》便一板一眼地拍了大量的政务,看的人总归少数。
与其写靳辅在安徽巡抚上做了什么事让康熙满意,然后升到河道总督,不如直接设计这样一个事件,所有人都体现出了自己的性格和诉求,而且还是在斗争中做了事。
我们回到河道总督。
按照习惯,靳辅作为安徽巡抚
(从二品)
,如果他要升迁,下一步其实就是地方行政总督
(正二品)
或六部官员,但去河道总督,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差事。
一方面虽如剧中所说,这是个肥缺,每次开工就有大把油水可以捞。
但另一方面,这个职位的风险极大。
黄河水泛滥是天灾,需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,也是需要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的。
所以这个职位风险大,只要堤坝被冲垮,总督就要被问责革职;
但这个职位机会也多,基本上平安退休的都能入贤良祠。
也因此也更能理解,为什么管河道的必须是能统领好几个地方的正二品大员,而不是任由地方行政各自为政。
比如一开始说的,
靳辅作为安徽巡抚,炸堤把江苏淹了。为什么?
因为在行政区划里,这一块是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的交界处,就是大家常说的黄泛区。
而且当时的地方村落,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明确的行政归属建置,如果是行政地方长官来领头的话,很多地方没法调度。
就好比如今的上海嘉定和苏州昆山、鄂尔多斯与榆林。
在面对在遇到天灾时,必须要有一个大区级别的来统一指挥。
大家关心的,是康熙选谁当这样一个具有大权限的人。
这是目前为止前十集的核心议题。
在剧中,
康熙选择的是靳辅。
在很多看多了演义小说的观众看来似乎没什么,但实际上它意味深长:
靳辅本来已经是死囚了,但康熙不仅之前接连提拔他,还让他以原官接任河道总督。
对于一个非常拥挤的明清帝国来说,每往上一步都很艰难,因为有着大量和自己相似背景和状态的人,但康熙还是这么直接地提拔了一个人。
想明白这个背景,才能知道《天下长河》想表达的另一个核心——
它不是什么皇帝看重谁,就可以让谁升迁的。
这部剧特地写了三个角色:
徐乾学、高士奇和陈潢。
徐乾学,历史上是顾炎武的外甥,剧中改成了徐阶的后人,而且在朝中无人
(历史上他们家在朝中是很显赫的)
。
在剧中徐乾学是唯一通过正规的传统科举考中的探花郎,然而意气风发的他很快就被分配去了翰林院当编修,面对满屋子的没有出路的进士,徐乾学很快就被打压了下去。
高士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剧中,他都属于没有通过正规科举,但被康熙亲自拔擢的士人,压根没用多大功夫他就进了南书房,成为康熙的秘书。
陈潢是靳辅推荐了以后,康熙想召见,被明珠阻拦了。
明珠的意思是,如果康熙召见的事情传出去,而陈潢是个庸才,那脸面上不好看。
如果皇帝要特地拔擢一个人,必须要保证这个人真的有用。
皇帝拔擢高士奇不是办事的,是用来制衡明珠和索额图的,所以他不必为高士奇担心会不会被人攻击被人掣肘。
可陈潢不一样,他是需要陈潢治水的。
所以这个三人对照组很有意思。有意思的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人生际遇,还有康熙在面对他们时的不同用法。
而这些不同用法意味着什么呢?
第一层是意味着康熙要表达我才是选拔人的唯一权威,你明珠再是吏部尚书、你索额图再是赫舍里亲贵,那也是我说了算。
第二层就要考虑到这三个人的籍贯:他们都是南方人。
徐乾学,江苏昆山人。高士奇,浙江余姚人。陈潢,浙江杭州人。
他们不是满人,也不是汉军旗,甚至还不是淮扬地区的汉人,他们是江南浙江的汉人。
在历史上这三个人不是同时出现的,但在剧中将他们糅合到了一起。
这意味着康熙在笼络江南士子,在收士人的心,同时在向淮扬地区表示,你们要听话,然后我会用你们的,否则我就先用江南浙江人了,甚至我先用浙江人来负责治水。
所以看起来徐乾学和高士奇与治水无关,但实际上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治水的一环。
这就回到上面说的了,本剧最核心的主题:
办好一件事,最困难的不是办法本身,而是人,是怎么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人,然后把事情办成。
执行治水的人用陈潢。
浙江人,没有功名,也没有淮扬地区的地方利益关系,他负责出技术得罪人。只要能做事,就能让他实现抱负。
调动资源的人用靳辅。
汉军旗,自己人,又能和满汉几方面都说得上话,这个人还可以一往无前,可以作为治水的主心骨,在面对别人质疑时可以坚定,哪怕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很多舆论上的非议,但他不图一时,要图万世。
最后决策的人是自己。
作为皇帝,不仅要同时保证漕运和河务,还要保证各方面都能安定,而在这个平衡过程中他还要做事。
所以这三个人走到一起成为了本剧的三个主角。
康熙说,当官是要做事的。
在这个基础上,怎么把事情做好?
再进一步说,面对到处掣肘的利益体,怎么把事情做好?
这部剧讲的就是这个。
别看“做事”两个字很简单,古今中外真正能实践起来的很少,不是光有理论就行,也不是光有勇气就行,需要有智慧,也需要有勇气。
在这个过程中要清楚知道什么是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的,什么是可能会有的矛盾。
而这些矛盾哪些是可以化解的,哪些是不可避免的,在不可避免时如何下好决心把事情做下去?
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。
*本文有部分删减,可点击下方链接“阅读原文”
全球收入最高男演员又出重磅大片,但是……
直击现实,触及敏感,这治愈佳作让人又哭又笑
43万人评出8.9分,这治愈神作依旧值得N刷
好片等你一起「在看」👇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{{{title}}}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